首页 / 正文

重庆市都市区城乡总体规划

作者:孟成龙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三)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四)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都市区城乡总体规划 

  (一)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1、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范围为5473平方千米,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2、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3、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16个组团,分别是渝中组团、大杨石组团、沙坪坝组团、大渡口组团、观音桥-人和组团、两路组团、蔡家组团、大竹林-礼嘉组团、唐家沱组团、南坪组团、李家沱-渔洞组团、西永组团、北碚组团、西彭组团、茶园-鹿角组团、鱼嘴组团。 

  8个功能区,分别是歌乐山-中梁功能区、黄桷垭-南山功能区、南泉功能区、走马功能区、五宝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 

  4、郊区小城镇 

  规划中心镇7个,一般镇32个。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05年,都市区总人口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6万人。规划至2010年,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2005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460万人;规划至2010年,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2、用地规模 

  2005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4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3.57平方米。规划至201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2005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总用地约为323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70.3平方米。规划至201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三)城市功能布局 

  1、片区 

  都市区共分为5个片区,分别是中部片区、北部片区、南部片区、西部片区、东部片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以寸滩集装箱港口、龙头寺铁路客运中心、航空枢纽等为标志,主要承接旧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新重庆的城市风貌。提升蔡家、两路组团中心对北部片区的服务功能,分担观音桥-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职能。 

  南部片区为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是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保护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体现山、水、绿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西部片区为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西部城镇的重要地区。片区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务业、休闲旅游等为主导,建设西永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片区南部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东部片区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东部城镇的重要地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建设茶园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重点提升城市功能。 

  2、城市中心和副中心 

  重庆城市中心是城市CBD区域,包括解放碑CBD、江北CBD和南岸CBD组成的区域。强化解放碑地区商贸功能,突出江北城地区商务功能,完善弹子石滨江地区的配套服务功能。 

  六个城市副中心分别为沙坪坝、南坪、杨家坪、观音桥-新牌坊、西永、茶园城市副中心,承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 

  3、组团和功能区 

  主城区共包含16个组团,分别是渝中组团、大杨石组团、沙坪坝组团、大渡口组团、观音桥-人和组团、两路组团、蔡家组团、大竹林-礼嘉组团、唐家沱组团、南坪组团、李家沱-渔洞组团、西永组团、北碚组团、西彭组团、茶园-鹿角组团、鱼嘴组团。 

  功能区是组团外以现有小城镇为主体的独立城市建设区域,规划以都市旅游服务或教育科研功能为主,主城区共包含8个功能区,分别是歌乐山-中梁功能区、黄桷垭-南山功能区、南泉功能区、走马功能区、五宝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 

  4、郊区小城镇 

  郊区小城镇分为综合职能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城镇、旅游服务型城镇三种类型。 

  中心镇为综合职能型城镇,城镇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完善的城镇职能。中心镇镇区人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一般镇分为农业服务型城镇和旅游服务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城镇主要承担为农业生产区服务的职能,旅游服务型城镇依靠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旅游资源,重点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一般镇镇区人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四)住宅建设 

  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重点保障廉租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到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的小康水平,住房成套率达到100%。 

  (五)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市(片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多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六)产业发展与布局 

  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成符合城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以城市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城市服务,充分利用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花卉苗木、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为补充,优化改造传统工业,限制、转移高消耗、重污染工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战略性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优化和提升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向第一、二产业的渗透,重点培育和发展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的商贸、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服务业,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完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都市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重点布局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地区重点布局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七)城市交通规划 

  1、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整合交通资源,以轨道、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地面快速公交为主体,交通换乘枢纽为依托,推行绿色交通、智能化交通,建成具有山城江城特色、与城市布局相协调、内外通达、安全便捷、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1、铁路 

  重庆铁路枢纽范围为北起襄渝线的磨心坡站,南到川黔线的小岚垭站,西达成渝线的铜罐驿站和遂渝线北碚北站,东至渝怀线的鱼嘴站。形成“三个主客运站、一主一辅解编系统”的枢纽系统。 

  规划沪汉渝蓉铁路客运专线(渝利线)及重庆北站货车外绕线、成渝城际铁路、渝万城际铁路、渝泸铁路,对襄渝铁路、川黔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进行扩能。规划预留重庆枢纽相关联络线,提高枢纽能力,实现客货分流。 

  2、公路 

  都市区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为“两环十射”。其中“两环”为内环线和外环高速公路,“十射”分别为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辅助通道、渝遂高速公路、渝武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渝宜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和江南通道。 

  3、港口 

  主城港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的主要口岸、长江上游物流中心的主要支撑,是以旅游客运和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等为主的枢纽港区。 

  规划朝天门作业区为水路旅游客运中心,新建广阳坝等旅游客运码头;规划佛耳岩等货运骨干作业区以及其它中小型货运作业区及码头;完善伏牛溪、朝阳河等危险品码头设施。 

  4、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用地远景按四条跑道进行控制。规划期内建设东航站区及相应的跑道系统。加强江北国际机场的用地控制和空域管理,积极推进与空港配套的集疏运交通设施建设,打造集民航、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空港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5、城市道路 

  以快速路网为骨架,主次干路为基础,建立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相对完善的片区城市道路网络,合理布局越江桥梁和穿山隧道,在片区道路网络基础上构建都市区“片区网格自由式”的道路网系统。都市区快速道路总长约647千米,规划主次干路总长约2948千米。 

  6、越江通道及大型穿山隧道 

  现状及在建道路越江通道22座,规划新增道路越江通道共7座。 

  7、步行交通 

  优化步行环境,保护和完善城市步行系统,结合电梯、扶梯、缆车等辅助交通方式,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在商业中心区、车站码头、大型集散场所普及无障碍通行设计。沿城市道路每隔250-300米设置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采用人行横道过街方式必须设置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标志及信号灯,道路宽度在六车道及以上的应在道路中央设置人行安全岛。 

  8、公共交通 

  建立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为主体,其它公交方式为辅助,多种方式并存且有效衔接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改善居民出行结构,公交出行分担率近期达到35%,远期达到45%-50%。 

  规划轨道基本线网约364千米,呈“一环六线”布局形态。规划远景轨道线网约513千米,呈“一环九线”布局形态。 

  利用西永至铜罐驿的铁路西铜便线、菜园坝至西彭的成渝铁路线等铁路线路开行城市客运列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在城市新区或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线网。 

  9、交通换乘枢纽和停车 

  依托轨道交通车站,结合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大型对外客运站、内环线及外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在小什字、两路口、大坪、观音桥等地区布置一级交通换乘枢纽,在李家沱、建胜等地区布置二级交通换乘枢纽。 

  停车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实行交通区域差别政策。渝中半岛地区停车供给适度从紧,其它地区停车供给基本满足。 

  (八)其它市政基础设施 

  1、供水 

  规划2020年,城市人均综合日用水量350-500升,供水普及率100%;郊区小城镇人均综合日用水量250-350升,供水普及率接近100%。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公用水厂。划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提高城市用水效率,积极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 

  2、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2020年达到90%。污水处理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处置污水厂污泥,规划设置6个污泥集中处置(理)中心。加快污水管网建设,逐步改造不合格的管网。雨水宜合理收集利用,就近排放。改造、完善城区雨水管网。 

  3、电力 

  规划预留特高压电网走廊,逐步建成500千伏电网,220千伏电网按负荷分片供电,规划扩建、新建一批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电网逐步伸入负荷中心和城市密集区就近供电。 

  4、燃气 

  至2020年城市气化率达98%。加强气源及输送管网建设,都市区形成三个层次的燃气环网。加快调整和改造不合格的输配气管网,合理布置城市配气站。 

  5、通信、邮政、广播电视 

  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通信枢纽、信息中心。完善长途光缆干线传输网,建成现代化的邮政网络,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现光纤干线联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8%,全面建成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合理布局各类无线电台、站,建立有良好电磁秩序的空域,保护重要的无线通信、广播设施的空域环境和场区。 

  6、地下管线综合 

  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管线空间,地下管线应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新区开发必须先行建设地下管网。城市道路、重点建设项目和居住区内的给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力、通信、有线电视、路灯等各类管线均应实行地下埋设。管线的位置应按管线综合规划的要求确定,在有条件的重要道路及地区,应设置综合管线共同沟。各类通信线路应共用走廊。 

  7、环卫设施 

  建成现代化的环卫设施体系,合理布局环卫设施。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020年,城市垃圾收集率基本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资源化率达到80%。加强水面环境卫生管理,建设鸡冠石、悦来和江津等环卫专用码头。建设和完善社会车辆清洗场、环卫专用车辆服务维修基地、环卫监测和科研基地等配套设施。完善城市粪便处理系统,加强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建设城市粪便集中处理场。 

  (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绿地系统建设 

  1、目标 

  规划至2020年,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逐步得到修复,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初步建成生态型城市。 

  2、景观生态功能规划 

  划定生态功能区,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空间。建立森林生态屏障,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区,将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和湿地、山岭山脊等外围大片绿地与城区内的绿地、绿岛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型生态绿地系统。 

  3、环境污染防治目标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是: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达到90%左右,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工业废气达标率达到95%,汽车尾气年检首检达标率达到98%,汽车尾气路检达标率达到90%,城市居民气化率达到99%。主次干道、窗口地区、繁华地区冲洗保洁面积达90%,机械化吸尘作业率达90%,内环以内道路使用改性沥青路面比例达85%;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8%,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船舶垃圾集中处置率达100%。 

  4、城市绿地建设 

  按照城乡结合、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多样性结合、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结构合理、布置均匀、方便市民生活、独具山城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至2010年,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划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0%;城市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人均绿地35平方米。 

  (十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突出“巴渝文化”、“山水文化”,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抢救抗战陪都遗迹、保护红岩革命遗址,彰显重庆在我国近代史上的显著地位和突出作用;构建以文物保护单位,磁器口传统街区、湖广会馆传统街区、金刚碑老街等3处历史文化街区,龙兴镇、偏岩镇、丰盛镇、走马镇等4个历史文化名镇,歌乐山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红岩村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等12处历史文化风貌片区,整体山水城市环境为基础的多重保护体系。 

  (十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在完善单一灾种抗防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确保城市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初步建成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基本完成危害严重的灾害点整治。 

  贯彻分区防护的原则,科学制定防洪标准。加强山洪防治。遵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加强排涝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城市防洪抗旱安全。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视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至2020年,建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式防灾救灾体系,建立以特勤消防站为首、标准消防站为主、小型消防站为辅的灭火救援系统。 

  按全国人防一类重点城市的要求,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远近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十三)地下空间利用与保护 

  进一步从立体空间上合理有序地组织城市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由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人防设施、地下市政设施以及地下商业设施等组成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妥善处理好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与其环境物理特征相适应,保护好地下历史遗产和考古文化遗址。 

  (十四)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积极构建以都市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至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交通和通信枢纽,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城乡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庆中央商务区初具雏形,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初步完备,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高,城市空间发展健康有序,初步形成开放和谐、高效集约、安全宜居、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山水园林城市。 

  2、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完善旧城区城市功能,更新旧城,有机疏散,调整优化城市结构,重点建设完善渝中半岛和两江四岸沿江地带,建设重庆中央商务区。在完善旧城区的基础上,近期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适当发展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地区。积极引导新拓展地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推进北部新区建设,超前进行东西两大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西永、茶园两个城市副中心。 

  3、近期重点生态建设与恢复地区 

  近期重点生态建设与恢复地区主要是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生态管制区包括组团隔离带、长江和嘉陵江及主城区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郊区农村聚居区、城乡结合部、水源保护区、城市绿地等。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绿色森林屏障工程,加强大气、水等环境污染防治,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防治水土流失。加大绿地系统建设力度,完善旧城区组团绿化隔离带,建成一批公园绿地和绿色通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4、公共服务设施 

  初步形成市(片区)、组团、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和体育设施体系。重点建设重庆高等教育基地和一批高校新校区,加速旧城区中、小学改造、扩建,完善居住区特别是新拓展区的中、小、托幼等基础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片区、组团、社区及乡村的医疗保健体系。 

  加快重庆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初具雏形,完善沙坪坝、南坪、杨家坪、观音桥-新牌坊四个城市副中心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启动西永、茶园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构建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团结村、寸滩、空港物流基地等一批现代物流设施。 

  5、交通设施 

  初步建成城市快速路基本骨架,完善旧城区道路网系统,形成合理的道路网络结构体系。建设轨道交通三号线、一号线、六号线和二号线延伸线及保养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地面快速公交线路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完善站场设施,建设两路口等一批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在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库),强化停车管理。加快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强人行过街设施及交通信号设施建设。 

  6、市政设施 

  改造完善一批老水厂及老旧供水管网系统。加快实施雨水污水分流,改造不合格的排水管网,完善城市污水截流工程。改造完善本地通信网络,提升通信质量,新建扩建一批电信局所、长途枢纽。完善邮政设施,积极发展数字广播电视。加强电源建设,完善电网。完善城市燃气系统,加强储气设施建设,积极开辟新气源。广泛实行城市垃圾袋装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逐步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力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加强两江水面垃圾收集与处理。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做好历史保护区、文保单位的保护工作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重点维护湖广会馆及磁器口传统街区的历史建筑,加强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抢救性维修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西部科学院旧址、黄山、南山历史地段内的文物建筑;保护红岩村、南泉、七星岗、林园、上清寺、解放东路、南山陪都遗址及南岸滨江等历史地段内的历史建筑。开展历史建筑全面普查、调查工作,确定保护名单并完成保护规划。 

  (八)市域其它市政基础设施 

  逐步建设完善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区域内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市政设施城乡共享;加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引导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相对集约建设。 

  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布局能源设施,开源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清洁的能源,建立充足、稳定、安全的供应保障体系。大力加强电源建设。保障气源供应,加强城镇燃气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解决小城镇和农村能源需求。积极开发新能源。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信息中心。全面建设运行灵活、高效可靠的现代化邮政运输网络。建设覆盖市域的广播电视综合宽带多媒体网络,完善各类设施,实现广播电视全面数字化。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利用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和大宁河等水资源,积极鼓励和有序推动区域性供水工程,规划建设一批次级河流、支流水利工程,部分工程向城镇提供水源。采取工程措施,解决渝西等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规划至2020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接近100%,生活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供水保证率达到国家标准。 

  (九)社会服务设施 

  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科技中心为目标,强化科技对生态保护、移民安稳致富的支撑作用,完善科技设施体系。 

  建立发达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基地。 

  以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体育设施体系,新建、改造一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相结合的体育设施。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以医疗防治体系、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体系的建设为重点,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 

  (十)旅游发展规划 

  利用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发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温泉旅游与都市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市、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旅游客源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旅游中心。 

  全面建设山水都市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峡江生态文化观光旅游目的地、乌江画廊生态和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 

  (十一)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在上游来水水质保证Ⅱ类的前提下,长江总体达到Ⅱ类,嘉陵江、乌江入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 

  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启动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库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域为重点的生态移民。
阅读量1781
0条评论
评论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裕中西里30号楼|客服电话:4006080008 | 工作时间: 9:00-21:00

Copyright@2020 号码网 北京飞翔思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6762号

输入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