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移动研究院许利群:智能设备形成产业规模还需各方努力

作者:张红娟

     西安挑卡网收集资料   有数据分析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4000万部,市场规模114.9亿元,而在2012年这个数字仅为6.1亿元。不过,一边是市场和业界的火热态度,另一边却是“叫好不叫座”的隐忧。2014年底发布的《2014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显示,可穿戴设备在3个月内的流失率高达87%。用户黏性差、难以坚持使用成为目前健康可穿戴设备发展的瓶颈。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博士在接受移动LABS记者采访时,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情况从宏观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要点整理。

规模化路径并不相同

       在产业规模的形成上,许博士认为,健康管理类和医疗类的可穿戴设备根据产品类型、目标人群和市场的不同,形成规模的路径也大不相同。运动健身方面的智能设备,在美国如Jawbone和fitbit的产品,一般是在消费者市场上由普通百姓逐渐接受后才广泛使用的,主要利用普通用户的传播来推广,例如在超市里就会有专门的可穿戴设备货架,在大的药店里有可穿戴设备的体验区。而在中国,除了消费者市场外,集团客户则是很重要的渠道之一,政府和企业的工会、社团通过各种促进政府效率和企业文化凝聚的健身和心理关怀活动批量采购,随后由员工影响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形成产业规模。而医疗类的智能设备则必须要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认证,否则医院和医生都不会认可。同时这类设备采集的数据必须经过专业人士(机构或医生)的分析才有价值,并能证明其临床有效性,所以这类设备如果想要形成规模则必须有医疗机构介入,由医生或护士向患者推荐,并配之以相应的健康照护服务。另外,从技术上来说,可穿戴设备的接入、数据定义,传输格式等标准化问题是影响产业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

产业链还未形成

      许博士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表示我国在智能医疗设备上的产业链还尚未形成,目前还处于试水和试点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还需要大家一起推动。他认为,产业链应该包括政府、技术提供方、资金和医疗机构这四个主要方面。政府方面包括出台创新激励政策和对行业的监管(有效性、安全性、私密性等);技术上包括通信运营商提供完善的网络,方便设备采集数据的无感知上传,可穿戴设备厂商提供细分市场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目标问题解决方案,等等;资金上包括开发投入和医疗付费方,前者如风险基金VC、私募基金PE,后者包括政府及商业保险公司等;分级医疗机构确保对患者的及时咨询和持续医疗、监护服务。他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投资资金充裕,投资热情非常高,主要是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落实和技术、医疗的跨界融合这两方面还不够。

应倡导协同创新

       在设备创新上,许博士认为目前市场上投入这块的钱很多,小的创业公司也不断出现,但从CES’2015和移动健康全球峰会上(mHealth Summit’2014)看,我们国内的突破性产品不多,山寨和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创新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他对移动LABS记者表示,从医疗设备的创新过程看,美国是以医生和医疗机构为主导的,针对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医生提出想法后与技术人员反复沟通,产品开发出来后就有需求,直接就可以推到市场上去;而目前在中国则主要是以技术为主导,资金到位先开发出一款产品,然后再投到市场上看反响,找医生去试用,这种不容易让医生或医院接受。应倡导融合创新或协同创新,要和包括医生和患者在内的使用者在开始时就一起沟通和设计,并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网上选号  免费送货  货到付款
       西安挑卡网选号网址:www.tiaoka.com
       西安挑卡网资讯热线:029-86698765

阅读量1180
0条评论
评论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裕中西里30号楼|客服电话:4006080008 | 工作时间: 9:00-21:00

Copyright@2020 号码网 北京飞翔思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6762号

输入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