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银联9月28日在四川成都宣布推出集合多类手机远程支付服务功能的“银联在线”移动电子商务门户。并分别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和TCL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发布全国首款经过银联认证的商用“支付手机”。TCL成为银联标准“支付手机”首家生产企业。
在各方翘首以待牌照之时,作为移动支付市场主要竞争者的银联率先全面出击,整合产业链,欲做移动支付市场的“苹果”。运营商亟需在营销、产业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以争取行业的话语权,避免管道化。
银联全面发力手机支付
易观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将在未来几年迎来高速发展,市场规模有望在今年内突破30亿,年增长率达到50%,2011年增长74.1%,共计52.4亿元,2012年则有望突破100亿元,市场收入规模共计122.8亿元。
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包括移动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等的目光。各方积极展开业务试点,2010年也被业界称为手机支付元年。其中,银联动作频繁,显示出强烈的主导市场的决心。
8月20日,中国银联宣布银联手机支付业务正式在云南开通,至此,其试点范围已扩大到上海、山东、宁波、四川、湖南、深圳、云南7个省市。
9月9日,中国银联携手戴尔(中国)公司及广州易联商业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银联的手机支付产品首次应用于戴尔的直线订购模式。
此次,中国银联更效仿苹果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不仅推出银联在线切入B2C市场,还通过对终端的标准认证,首次尝试从手机设计、芯片生产到金融支付全产业链合作。加之此前5月,中国银联联合18家商业银行、
中国联通和
中国电信、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意欲打通支付、通信、芯片、智能卡、电子等不同行业间的壁垒,共建一个平台。凡此种种,显示出中国银联整合欲做行业整合者的野心,预示着其正全面发力手机支付业务。
运营商面临多重压力
不过,面对银联近期加快跑马圈地、探索多种新的合作模式及产品形态的强势发力,运营商却遭遇多重压力。
一是政策面的压力。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近几年发展迅猛,但在现有金融管理制度下,缺乏针对性管控的非金融机构涉足金融业务潜藏风险,这种跨行业经营一旦失控,不仅将冲击现行货币金融体系,甚至可能危害公共资金安全;而各非金融机构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面临缺少了金融牌照的掣肘。因此规范管理不可避免。尽管目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于9月1日起实施,但与和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银联相比,缺少牌照的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仍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政策风险。
二是用户压力。尽管运营商手中掌握着大量用户资源,但在支付领域,依托背后80多家金融机构的银联,无论在用户规模还是用户信任度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0.66亿张,其中借记卡18.8亿张,信用卡1.86亿张。
三是资金压力。2009年3G元年,运营商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广3G业务进行了大规模投入。移动支付对于运营商而言是全新的业务,需要首先确保安全性,前期设备投入、技术研发等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对运营商而言压力不小。近期联通发行18.39亿美元可转换债凸显出运营商面临资金流压力。
四是行业整合与运营的压力。移动支付涉及芯片、终端、电子、通信、银行等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但归根到底还是金融服务。而要想在银行间构建互联互通的支付市场,作为国内唯一的全国性银行卡联合组织的银联更容易获得突破。如上文所述,银联已经先运营商一步,在产业链整合的道路上有所行动。同时,银联在金融运营上的先天优势也增加了运营商的压力。
“井水”犯“河水”,如何避免管道化
移动支付中,代表着“移动”的运营商和代表着“支付”的银行机构成为无可置疑的两大主体,各执一方的运营商和银联都有可能携自身优势让对方沦为管道。同时,第三方支付来势汹汹,也欲携在网络支付上积累的资本分得一杯羹。
有分析认为,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是商业模式。据了解,目前国内手机支付业务主要有四种运营模式: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主体,以第三方服务商为主体,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在政策未出台的现状下,任何一种模式发展状况都可能影响到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最终决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决定了国家不太可能给直接运营商颁发牌照,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获得电子支付许可的机构,其性质必须是支付组织,不可能授权非金融企业直接从事支付业务,这里存在法律责任问题”。因此,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模式将是主流,运营商需要在这一模式中积极寻求主导地位。
首先,加大营销力度。尽管面临诸多压力,但运营商同样拥有用户规模和黏性优势,与银联相比,运营商在网络支撑和客户服务的优势更明显,手机终端也更容易整合多项服务。因此,在增强产品丰富度和针对性、扩大营销的基础上,移动手机用户更容易接受运营商提供的移动支付服务。
其次,扩大合作资源。加快与传统产业的合作,增加应用种类;与商家合作,尽快普及业务,将能够尽快弥补运营商在支付中的短板。
再者,运营商的优势在于网络。在手机支付与物联网的结合方面,运营商有条件创造出更多应用,这需要运营商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群体推出相应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