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联通已拥有近5400万个IPv4地址,预计最终拥有IPv4地址数量可达6300多万。在对IPv4地址的使用率上,中国联通骨干网IPv4地址的使用率约为75%,各省公司IPv4地址的平均使用率达80%,而联通3G网络使用的是私网地址,共有1600万个地址在全国统一分配,目前已经基本分配完毕。
与此同时,截至2010年底,
中国联通固定宽带用户达到4722.4万,3G用户达到1406万。唐雄燕认为:“近几年,IPv4地址的需求基本与宽带用户数同步增长,按照目前的态势,现有IPv4地址只能支撑
中国联通业务发展到2012年底。”
不仅仅是
中国联通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全球互联网用户和企业都面临IP地址枯竭的严峻形势。2011年2月3日,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宣布最后一批IPv4地址资源分配完毕。为应对这一局面,业界普遍认为向IPv6过渡是目前国际应对IPv4地址资源短缺相对成熟的有效措施。
目前,业内有很多种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包括现网引入IPv6的技术双栈、6rd、DS-Lite、6PE、L2TP、6to4,以及解决IPv4地址紧缺的技术NAT444、NAT64、NAT44、PNAT、IVI等。现阶段,业界讨论较多的有三种过渡方案组合包括:双栈(双网)+NAT44(4),未来的NAT64;6rd+NAT44,未来需要引入双栈;DS-Lite(NAT44),未来的NAT64。
谈及如何选择过渡技术,唐雄燕表示:“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过渡技术,但目前还不存在理想的IPv4向IPv6平滑演进的方案。”
唐雄燕认为,“现有IPv4向IPv6演进将是一个长期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IPv4和IPv6将在较长时间内共存。而在IPv4地址耗尽之前,如果IPv6市场不能快速成长,将被迫使用似有地址+NAT,但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NAT引入运营商网络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控制使用范围和规模。”
不过,解决IP地址短缺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加快IPv6培育。但实际上,IPv6演进涉及终端、网络、应用、支撑等多个环节,其中,终端和应用的改造非运营商所能左右。因此,IPv6市场培育仅仅依靠单个方面很难奏效,需要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
在唐雄燕看来,无论如何,运营商应当担负起为IPv6发展提供基础网络环境的责任。他表示,“虽然
中国联通还未正式出台关于IPv6发展具体路线图,但
中国联通近期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IPv4向IPv6过渡政策研究、过渡技术方案实验室验证、依托CNGI的IPv6试验项目、标准和技术研究以及省公司的应用试点。”
最后,唐雄燕呼吁:“政府需要尽快出台IPv6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应强制要求应用与网络向IPv6迁移。这取决于政府的强制力到底有多大,以及网络、应用与用户改造的投资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