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简化移动电话拨打长途电话资费的通知》,通知称,自2010年1月1日起,移动电话在本地拨打长途电话时,本地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两项收费将合并为“长途通话费”一项。合并后的“长途通话费”实行资费上限管理,即不得高于每6秒钟0.07元的上限标准。
此前的11月24日,两部委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对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实行上限管理。
至此,国内的基础电信业务定价基本上实现了上限管理。在从这个上限到无限趋近于“零”的资费空间内,运营商将可根据自身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进行更自由地“自主”定价。
水到渠成并非“破冰”
有业内人士认为,连续两个有关基础资费《通知》的发布表明,国内资费监管终于开始“破冰”。针对这个观点,电信专家陈金桥表示,资费监管政策的调整并非“破冰”,而是对市场现状的一种肯定。
随着2009年1月7日三张3G牌照的发放,国内电信资费就开始活跃。陈金桥表示,在各种套餐和捆绑资费的蚕食下,类似“长市合一”及“资费上限”的市场优惠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吕新杰也认为,2005年到2007年,政府就已开始实行资费上限管理,到2009年,电信企业的定价自主权实际上已大大加强,政府逐步推行双改单的资费改革,电信企业的单向收费套餐纷纷面世并大受欢迎,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运营商在限定范围内“自主”定价的局面。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一位不具名人士表示,3G发牌前后,电信新技术、新业务和新服务层出不穷,通信网络加载电信业务也越来越多,共同成本和连带成本难以科学计算。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次资费政策调整中,主要焦点在于调整上述电信资费的价格管理形式,不涉及具体资费标准的调整。随着电信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竞争发展,电信资费管理改革的总体方向将是政府逐步由直接调控资费水平,转向规范市场经营主体的价格行为上来。
这位负责人表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效、有序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将是监管的重点。
不会促进“恶性”价格战
“我们对价格战并不担心,”北京电信市场部一位人士表示,“经过多年的竞争,运营商内部也产生了防范恶性价格战的机制,政府监管也会加强对恶性竞争的处置。”
此外,单一资费的恶性价格战竞争已经不是主流。作为三大全业务运营商,从自身的资源配置成本出发,针对细分的不同用户群体,利用差异化的捆绑套餐吸引用户才是竞争的焦点。“市场一再证明,靠某一项资费优惠吸引到的用户往往不是忠实用户,很容易被其他运营商更优惠的资费所吸引。”上述人士表示。
实际上,从今年初开始,一些捆绑式套餐已经划出了竞争的底线。例如,校园市场成为运营商竞争的“焦土”。
中国电信在校园套餐中推出了电信号码之间互打免费的优惠,校园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天翼
手机号码捆绑2个电信号码,不分固定还是移动,也不分本地还是外地,号码之间互打免费。
在家庭市场上,竞争也日益激烈。今年7月,
中国移动推出了“
全球通家庭计划”。以一个
全球通号码为主卡,将4个移动手机号或TD无线座机号捆绑在一起,创建一个家庭计划组,每月交纳10元的月功能费就可实现5部电话之间的主被叫完全免费,没有时间限制。
在3G市场上,
中国联通作为最晚推出3G业务的运营商,为了弥补市场弱势,联通3G“沃”一推出,就宣布本地、漫游、长途资费实现统一。不过,联通也规定了满足这一条件套餐门槛在百元以上。
北京电信这位人士表示,运营商心照不宣地进行内部交叉补贴。而内部业务之间适度的交叉补贴,有利于电信企业推出竞争性业务,并有利于电信企业开发新的电信业务。只要不滥用一种或多种产品的市场优势,不妨碍其他产品竞争,这种交叉补贴应允许存在。
监管重点将改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规划研究院专家表示,下一步,套餐透明度、移动业务资费、网间结算费用以及携号转网等将成为明年的监管重点。
目前,经常被用户投诉的焦点问题在于,五花八门的套餐资费让用户很难计算清楚,因此,实现套餐资费的透明是监管部门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对此,新政策要求,电信企业至少向用户提供一款与现行标准资费的资费结构、计费单位相同,且水平不超过现行标准资费的资费方案,供用户自由选择。
当前,移动电话替代固定电话的趋势更加明显,适当改革固定电话资费管理方式符合当前电信市场结构的实际情况。不过,对
移动资费的调整才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关于移动业务基本资费的政策调整将是下一年的重点。
此外,随着虚高的资费水平回归成本,网间费用逐步成为跨网通信业务的主要成本。尽管电信市场竞争导致最终用户支付价格降低,但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结算费用没有变动,监管机构必须防止主导运营商收取高额的网间互联费,影响非主导运营商的发展。
最后,为促进实现平等竞争,跨运营商间的携号转网政策将面临落实的重任,如何推动天津与海南等地的转网试验,并向有条件施行的地区推广,将成为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