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端引领业务”这一策略下,中国移动3G用户和终端与业务市场发展明显好过往年。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加快了无线城市工程的全国布局,目前已有18个省完成无线城市平台建设或进行平台升级改造。
热点覆盖新目标
在政府联手
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作用下,多省市在今年都投入了更大力量发展无线城市。在平台建设上,
中国移动提出“全省统一建设平台、统一业务运营”要求,江西、福建、吉林、辽宁、新疆等5省已完成了平台建设;广东、湖北等13个省正在加紧进行平台改造升级;甘肃、四川等13个省正在进行平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1年,
北京移动规划了1万多个热点。从北京市经信委获悉,北京已明确了以3G+WLAN为主的网络基础,目标是9万个WLAN热点,并计划开展公交车辆和地铁内WLAN覆盖试点。
广东目前已经有21个地市全面建成无线城市平台,3G网络覆盖县级以上,WLAN热点1.5万个;在应用方面,接入“无线城市”的业务超过1500项。
今年8月
中国移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三年内累积投入超过130亿元的资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截至今年年底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WLAN热点将超过6000个,而2013年底的目标是超过9万个。
尝试WLAN共建策略
在组网方式上,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建设策略。在浙江,
浙江移动与地方运营商华数宽带开“WLAN共建”的合作。华数此前在杭州供建设热点近3000个,主要以主次干道以及部分背街小巷为覆盖目标,室内覆盖四百多家。
浙江移动与华数采用共享AP资源、业务分成模式进行合作。
在组网方式上,包括
浙江移动在内的一些地方公司还提出,今年新增的WLAN设备要求支持瘦AP方式。瘦AP在成本、部署、管理、功率控制、可扩展性上具有优势,适用于AP数量较多、网络复杂、业务需求复杂的应用场景。
产业链:无线城市侧重WLAN管理与优化
3G+WLAN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数据业务主要承载方式,基于多种无线技术融合的无线城市建设也给WLAN产业链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在多家WLAN厂商看来,这一趋势下的WLAN建网更需要强调大容量、可靠、可管理、可运营、精细优化等细节。
《通信世界周刊》:今年运营商尤其是
中国移动在无线城市建设上投入巨大,和多个地方政府达成了深度合作。您如何看待无线城市建设中以WLAN为基础的多网融合建设与业务发展?
郑志松:今年
中国移动提出了明确的无线城市战略,提出了“十百千”的计划,即发展1000万WiFi的用户、做100个无线城市、做10个重点行业应用。
经过多年的热议目前无线城市终于初步成型,高速移动互联接入也可以通过WLAN+3G解决,未来还有望以“千兆WLAN+4G”的方式提升网络能力。无论是3G、4G蜂窝技术,还是Wi-Fi接入,以及“AC云”,整个产业发展已经成型。无线城市一定要形成可运营、可管理的整体方案。
鲁义轩
蔡:无线城市中运营商的策略是3G+WLAN融合发展,从网络层面看,不同接入方式的融合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而不同网络之间的相关切换问题,在实际商用化上还有待不同网络厂商以及终端、后台支撑厂商的定制化配合。
摩托罗拉系统近期推出了多种新产品、新技术来支持3G+WLAN的融合解决方案。例如支持802.11n的小功率及大功率无线接入点AP650 、AP7131和AP7181,可以配合3G网络实现更好的无线接入质量、更高速率的用户数据接入。
余晓隆:今年三大运营商的WLAN整体投入已经达到100亿元(包括WLAN设备投入和相关工程投入)。在无线城市建设上,
中国移动和很多省都签署了共建协议,同时承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TD-LTE等新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WLAN技术目前看来是最适合无线城市网络建设的技术之一,医疗、教育、物流等各个行业的应用终端都会支持WLAN网络。
徐涌:除了传统的数据访问,无线视频监控是目前无线城市建设的主要应用之一,包括监控整体城市的交通流量、智能交通管控甚至盗窃监控等应用都可以整合到无线Wi-Fi系统中。在这类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业务优先级,保证视频的高优先级的传输数据。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使用者制订不同的安全策略。此外,LBS定位服务也是一大应用。
《通信世界周刊》:随着WLAN覆盖面积的扩大,实际环境复杂、多层障碍、干扰严重的问题也增大,WLAN网络管理、安全保障、网络优化难度也加大。对这些问题业界提出了哪些应对方案?
郑志松:在WLAN产品和解决方案上,一个厂家是否具备自主研发的实力代表了这个企业能不能持续跟进客户需求变化。具备自主开发实力之后,是否具备多年工程经验与网优服务的能力,也是决定WLAN网络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基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工程经验,包括运营商在内的大型企业、高端企业用户其最复杂的Wi-Fi网络基本都大量应用了H3C产品,我们也培养了一批最资深的Wi-Fi网络优化专业人士,甚至部分省市没有采用H3C产品的也请H3C去做WLAN网优。
在方案上,目前H3C推出了有线无线一体化WLAN方案、运营级的管理部署解决方案以及节能减排的方案,从整体方案上加强WLAN的管理、优化功能。
蔡:WLAN的应用越来越向高端推进,牵扯到众多的应用,这对运营者管理整个网络、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开展更多的业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未来的大流量压力下,AC将无法胜任转发每个用户流量的任务。面对这个难题,摩托罗拉2011年新发布了WiNG 5 WLAN架构,采用控制网关为AP和相关模块提供一切控制功能和软件。所有的业务流由AP直接转发,安全策略也转由每个AP来执行。
针对WLAN本身的频率开放性、重叠部署、自身故障排查等网络优化问题,摩托罗拉还向中国地区引进了在北美及西欧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网络优化工具Moto AirDefense专家系统,该工具可有效提升WLAN网络可用性,降低管理成本,快速排查并降低用户投诉率。
余晓隆: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大使WLAN的一些技术弱点逐渐暴露出来。锐捷网络有针对性地对运营商的大规模组网环境设计了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802.11n的多天线及智能天线技术,有效提升覆盖范围并降低多径传输干扰;对于弱覆盖和过覆盖问题以及环境干扰问题,通过无线接入点周期性的对周边环境进行扫描,来感知热点周边的环境变化,从而智能调节无线信道;对于上行受限问题,我们则在硬件上通过对射频部分的改进,有效提升设备接收灵敏度。
鲁义轩
同时锐捷还以专业团队,根据运营商的网络应用场景加强了对数据层、物理层、天线等环节的优化,并配备了专业的网管系统。
徐涌:除了网络覆盖,如何实现WLAN数据访问、视频监测等具体应用的实时、安全、稳定、高效管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ARUBA的自适应射频管理(ARM)技术可以在无线射频(RF)中做动态资源的调整与分配,包含干扰、功率及无线频谱的分配,优化了Wi-Fi客户端行为并自动确保ARUBA无线接入点避免干扰。另外,ARUBA设备可以针对带宽做定制化分配。
ARUBA还提供了频谱可视化技术,以及动态自动调整机制,减小无线环境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通信世界周刊》:在WLAN产品大规模部署于电信运营商、大型企业、校园等网络中的同时,贵公司是否也针对市场需求实施了技术、方案方面的创新?
郑志松:在Wi-Fi上H3C已经有几百项专利,在无线管理方面(AC对AP的管理、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管理)以及运营级大容量AC、智能覆盖抗干扰、绿色节能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创新成果。
关于绿色节能,从去年运营商与我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运营商是非常重视大规模部署下的WLAN节能技术应用的。即使绿色节能没法去靠一种指标在投标的时候去衡量,但高品质的产品对用户带来的价值是全方位体现的。
余晓隆:新的WLAN系统技术变革会向无线网络高可用性、易用性和高性能、高管理性的架构方向发展。在网络集中管理上,2011年初锐捷推出采用业界领先的并行多核多业务处理器和高端交换机架构的RG-S8600无线控制器,面向十万兆平台设计,提供最高达4.8T的背板带宽,全面集成智能无线管理、用户接入、路由安全、冗余热备等多项功能,支持超过8000个AP的管理能力。同时锐捷针对WLAN不同的部署场景,规划了有针对性的部署方案和技术特性。对于用户量和使用量都很大的校园网络,锐捷的WLAN更可配合e-portal外置页面服务器系统、SAM校园网运营系统形成整体方案,实现全面的用户权限管理、带宽管理、认证计费等功能,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技术创新,去带动整个WLAN行业的发展。
徐涌:在大规模部署的环境下,集中化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ARUBA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优势。ARUBA 6000无线控制器能够为上万个无线用户同时提供无线上网服务,近期ARUBA在上海大学200万平方米的校区内部署了Wi-Fi网络,其并发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000个,所有师生都能够通过这一网络快速访问各种所需的网络资源。同时,ARUBA位于北京的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也对中国的客户有更好的支持。来源通信世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