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银一份研究报告表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将从中国移动处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今年年底将有15%~20%的移动“全球通”用户转签中国联通的3G业务。上述预测引发了业界的轩然大波,其中声音也是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面对瑞银这份看似“数据凿凿”预测报道,我们不能简单用“相信”或“质疑”加以评断。
尽管上述瑞银报告通篇都在试图用一系列的百分比和数据模型来例证分析师的判断,但其中却存在着太多的“基本假设”、“预计”以及“估算”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性词语,而且其基础数据来源的公信力恐怕更加令人质疑。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说:“面对数千万的
全球通用户基数,这15%~20%的预测区间也太大了点吧!”
换句话说,对于这份报告,真正引发业界高度重视的并不是“数字”本身,而是在于它点出了移动与电信争夺“高端客户”的客观现象以及目前联通版iPhone足以“燎原”的危险势头。
可以看到,在经历了联通“明星机”政策分流高端客户、移动“剪卡”搅乱iPhone4营销以及联通公告“机卡分离”违约销户等一系列激化举措后,移动对于iPhone的市场警惕度已上升至“最高”级别,双方争夺高端市场逼近“白热化”成为了业界不争的事实。而不久前,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坦言看到联通正在借助iPhone蚕食移动高端商业客户和年轻人市场“有时候感到心惊肉跳”。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移动高层的“心惊肉跳”并未唤起前线人员的“猛烈炮火”。眼看着越来越多的
全球通高ARPU用户在各类促销、广告以及渠道的触动下,逐渐成为了“左移动、右iPhone”的双枪客,移动直到今天却还未能拿出强有力的“挽回方案”。
一则发生在笔者身边的实例是,一位“
全球通”用户自去年底购买联通版iPhone4后,其
移动号码每月消费就从500元人民币降至月最低消费(88元套餐)。5个月后,该用户才收到了来自“10086”的询问电话,当用户诚实回答话费骤减由于购买iPhone后,移动客服人员只说了“感谢对
全球通长久来的支持”,并未提供任何具有吸引力的“挽回政策”。
这不仅也让笔者感到十分担忧,一来是瞬息万变的电信市场中,长达5个月的市场警觉期足以让移动失掉许多宝贵的市场机会;二来在发现客户流失后,
中国移动BI系统未能解决前台营销与后台支撑之间断档的严重问题。在笔者看来,BI所发挥的真正价值不仅是高层办公桌上那叠厚厚的战略参考数据,更重要地还应该体现在每位用户的日常电信消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