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租居高不下,用户逐年流失,市场份额只及手机1/4
日前,国家发改委提出固定电话基本月租费的调整方案。可本报记者展开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固话用户不及移动1/4,营运商也只是用套餐等形式挽留客户,但目前尚无固话月租下调迹象。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提出固定电话基本月租费的调整方案,让市民隐约看到了调整固话月租费的一线曙光。那究竟固定电话月租有没有可能降?深圳目前固定电话市场是怎样的?记者展开了调查。
固话消费
最低16元/月
固话月租费由来已久,尽管固话和移动电话的多项费用已下降,但固话月租费十年来却基本没变。
记者昨天从深圳几家运营商营业厅了解到,以深圳家庭用户为例,使用固定电话,每个月均有一定的“最低消费”。有的是叫做月租费,有的叫套餐费,或者以来电显示、七彩铃音等增值业务费用形式出现。总之,每个月固话支出总有个最低值。
以
深圳电信用户为例,固定电话月租20元。这意味着,就算不打固定电话,
深圳电信固话用户每月也要“最低消费”20元。
另一大固话运营商
深圳联通提出“可免月租和来电显示费”,但“必须参加套餐”。记者了解到,联通固话套餐包含市话和国内长途两大类。市话套餐中最低16元120分钟,国内长途套餐,最低也为16元,可享受80分钟长途通话。两种套餐均包含6元来电显示费并且免月租;如用户无需套餐,也可选择“月租20元,来电显示6元”的基本月租。由此看来,
深圳联通固话用户每月最低消费至少为16元。
发改委日前发布固话月租调整建议,提出制定多套灵活资费方案。对通话量较多的用户收取较高的固定费用,降低或免除每次通话的费用。对通话量较少的用户执行略高的通话费,相应降低或免除基本月租费。
对于发改委关于固话基本月租的调整方案,
深圳联通和
深圳电信等运营商均表示“暂时没有接到这方面的通知”。
固话用户
只及移动1/4
在固话月租费用居高不下的背后,其用户数也在不断减少。据工信部统计,2010年9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同比减少107.1万户,而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024.4万户。在今年的1-9月,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3%。
毫无例外,深圳也出现这一趋势。深圳市通信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底,深圳全市的固定电话用户数为515.27万户;记者拿到的今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深圳固定电话用户数为517.5万户。用户数几乎没有变化。
但移动用户数的增长则较为明显。截至去年10月底,
深圳移动用户1808.76万户,到今年7月,
深圳移动用户数达1911万户。记者从数据发现,今年以来,我市移动用户数几乎达到固话用户的4倍。
两大运营商
用套餐挽留客户
记者采访发现,为了挽回不断“出走”的固话用户,运营商已经在尝试作一些改变,让固话月租看上去“不那么高”。
如
深圳电信“我的e家”其中一项套餐,每个月98元的费用,包含了2兆上网流量,以及20元的话费。此外,来电显示、彩铃费用、20元的固话月租费也包含在其中,让不少用户感到办了套餐后相对划算;联通方面表示,如果用户选择加入其宽带套餐,则可免20元固定电话座机费。
深圳电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按照目前业务办理情况来看,大部分选择电信宽带的用户都会采用“我的e家”相关套餐,价格便宜也相对划算。“这是运营商捆绑销售的主要方式,也为固话用户的流失挽回了一些人气。”该人士表示。
记者观察
月租高于话费令客户“出走”
发改委在此次固话月租调整建议中提出,指导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制定更多的灵活的资费方案。一种方案是对通话量较多的用户,收取较高的固定费用,降低或免除每次通话的费用。另一种方案是对通话量较少的用户,执行略高的通话费,相应降低或免除基本月租费。
分析目前固定电话用户流失,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方面当然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的不同特点有关,移动电话取代固定电话的趋势明显。但另一方面,月租居高不下是导致固话拆机率高的主要原因。有数据统计,目前每个用户每月固定电话消费大概在30元左右,抛开20元的月租,实际上每户固定电话的月通信费也就在10元左右。月租费远远大于消费的情况下,客户拆机也是必然选择。
中金分析师陈昊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固话虽然使用率低,但毕竟还是没有完全拆除,对于运营商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他认为,固话收取的月租并不算高,因为消费者得到了服务与使用权,如今电信面临移动电话、网络电话等竞争对手,应该说这是一个充分、健康的竞争市场,消费者拥有多重的选择权。“固话市场在竞争中并非扮演一个垄断性的角色,而对于充分市场来说,定价权应交还给市场来定,营运商有权利进行定价。”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则表示,虽然目前完全取消固话月租费时间还不成熟,但尚有下降的空间,可循序渐进地下调。应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情况阶梯式下调月租费,比如可以通过套餐等形式变相取消,让企业也能生存下来。来源深圳商报)
(责任编辑:Newshoo)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