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苹果公司正式推出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商店——APP Store,其对产业链的控制力、良好的盈利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第三方主体加入到应用商店平台的构建当中来,包括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操作系统提供商、独立服务提供商等,目前全球共有近40家应用商店,发展状况良莠不齐,中研博峰审视各应用商店的发展历程,认为有五个因素是促进应用商店成功发展的助推力量。
——对业务有强烈依赖的稳定客户群
苹果公司的APP Store无疑是当前全球最成功的应用商店,其所面向的客户是苹果终端的持有者,这部分客户的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数据业务的忠实用户,他们会很自然查看、购买并使用应用商店中的各类型应用。同样,如果将亚马逊配合Kindle应用而推出的电子书商店也作为应用商店的一种类型,就可以看到购买Kindle的用户一般是各类图书的忠诚用户,会非常自然地购买电子书商店当中提供的各类型图书。
反观其他的一些应用商店,如
中国移动的MM,其尽管可以说是为
中国移动6亿客户服务,但这6亿客户是需要逐一进行吸引的,并且有多少用户拥有能够安装应用的终端,有多少用户愿意安装应用,都存在疑问。中研博峰调研表明,中国超过60%的智能终端用户,在手机生命周期内,安装应用小于两件。
——完备的支付通道
购买应用需要付费,并且主要是一种小额付费的方式,同时对于一些面向全球提供业务的应用商店,涉及了跨国支付的问题。具体而言,目前全球应用商店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通过运营商进行代扣;二是预存款的方式;三是通过银行卡支付的方式。
综合比较三种方式,通过运营商进行代扣无疑是最为便利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小额支付购买应用更是如此,这也是运营商发展应用商店的优势所在。
同时,可以看到,苹果公司应用商店之所以能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成功落地,而在中国等国家尚未良好落地,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国内通过信用卡进行国际支付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较为一致的应用目标
相比较目前PC上的各类应用,移动终端上的各类应用需要实现更多类型的匹配,包括操作系统的匹配(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甚至操作系统的各个版本)、屏幕分辨率的匹配和处理器执行效率的匹配。
为了实现这些匹配,相关应用需要开发出多个版本,对于应用商店而言,这意味着力量的分散,而一个用户所能够使用的应用却较为有限。行业内在此方面做的较好的是苹果公司,其针对iPhone以及iTouch所开发的应用,由于操作系统、分辨率以及处理器速度基本一致,因此同一应用只需要开发出一个版本。
相比较而言,其他的终端厂商提供的应用商店,如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受到其移动终端差异性较大的影响,同一应用需要提供多个版本;而运营商等提供的应用商店,由于需要实现终端全覆盖,其一般直接按操作系统类型分成若干专区,或者让客户直接选择终端类型,通过层层筛选后,用户所能够选择的余地也较为有限,这无疑将削弱用户的使用欲望。
——封闭式的开发环境
目前,各类型终端应用的开发环境可以分为封闭与开放两种类型。封闭类型以苹果公司的应用为代表,开发者需要支付注册费用,并获得相应SDK平台授权,在开发相关应用之后,才能上传到应用商店;开放类型以微软的WMM应用为代表,开发者通过自由下载或者一次性购买等方式,获得SDK平台,开发之后,上传到相关应用商店,如MM、天翼空间等,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传播。
采用封闭式的开发环境,应用商店较为容易对产业链进行控制,开发者只能够将程序上传到应用商店,而客户也只能在应用商店下载相关应用。这种封闭性,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凝聚力,成为包括苹果在内的应用商店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反观一些开放式的开发环境,开发者会从兴趣出发进行开发,出现一些免费应用,并且在软件下载论坛或者专业化下载网站出现相关应用以供下载,而频繁使用者往往对应用的安装较为精通,会自行下载安装,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应用商店的盈利能力。
——充足的应用开发团队
应用商店吸引用户的首要条件是有充足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面临竞争的应用商店而言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应用开发团队加以保证;而开发团队能否被吸引,也取决于用户是否充足,盈利能力是否强。
苹果公司无疑是拥有最为充足的应用开发团队支撑,其先发优势以及在开发者心目中的地位,迅速聚拢了数量庞大的开发者,并且排名前列应用较高获利的示范效应,吸引了更多开发者加盟,这也形成了正循环的效应。
其他的后进入者,也日益注重这一问题。苹果公司通过诸如补贴等方式,激励现有的开发者,并且吸引新的开发者加入,力求通过更多的应用,吸引客户使用,使得早日能够进入正循环状态。例如Palm公司在2009年拿出100万美元进行开发者奖励,
中国移动2010年推出百万青年创业计划活动,就是促进开发者提供应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