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TD-LTE具有研究和标准专利的力量薄弱、产业化商品化落后、网络部署和业务商用规模小等劣势,无庸讳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原先都钟情于LTE-FDD,那么,最近的转变有什么积极意义而要为之叫好喝彩呢?
今年6月21日
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在“
中国电信终端及互联网产业高峰论坛”上出人意料地公开了
中国电信的4G发展路线。“我们将加大LTE试验网的建设,其中,大范围、广覆盖的4G网络还是使用FDD,而市区等人口密集、高话务量地区将采用TDD改造。” 随后,
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在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也大方地坦承,联通在4G方面正在进行FDD LTE/TD-LTE融合组网试验。这两位运营商掌门人的表态说明了他们审时度势响应国家自主创新国策的明智决策,随着三大运营商相继明确自己采用TD-LTE进行4G组网建设的规划,使期待已久的整个TD产业链欢欣鼓舞。我们为此叫好喝彩!
今年2月底我们三个耄耋老人联名发表《致各级领导及仁人志士有关发放4G牌照的公开信》,提出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应获得TD-LTE牌照的建议后,联合了一批中年专家学者相继在IT商业新闻网上开辟了《关于4G 专家们有话要说》专题,至今发表了20篇文章,首先纵向看历史的轨迹,再横向看国际的事例,论证了凡是全国性的大系统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才利国利民。接着又从移动通信我国2G与3G不统一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反面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从系统论、协同论的高度论证标准统一的合理性。还从网络部署、国际市场、国内企业还有国家安全等方面论证标准统一的必要性。我们也曾明确指出TD-LTE与LTE-FDD比较的优势与劣势,由于TD-LTE具有研究和标准专利的力量薄弱、产业化商品化落后、网络部署和业务商用规模小等劣势,无庸讳言,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原先都钟情于LTE-FDD,那么,最近的转变有什么积极意义而要为之叫好喝彩呢?
争取TDD 频段是一着高棋
频谱是有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国家战略资源,对某一个运营商来说不可能持续扩展,开发时分双工(TDD)、多入多出(MIMO)、正交频分多址(OFDM)以及感知无线电等高效频谱利用技术是无线电通信业界长期科学研究的课题。正因如此,能够高效利用非对称频率的TD-LTE引发了全球电信运营商的热切关注。在公众移动通信领域只有中国提出的3G/4G国际标准——TD-SCDMA/TD-LTE是时分双工的,只要一个频段,按需分配上行或下行的时间。它利用了语音通信的特点,当一方讲话时对方都是在听的,因此只用一个下行的路,上行的路是空闲的;还有互联网的特点,从网上下载的远远多于发给网上的,因此也是下行路忙,上行路闲;所以TD有它节约频谱的天然优势。据
中国移动前期的大规模技术实验测试结果表明,TD-LTE在3∶1持续配比的情况下,小区吞吐量下行与上行比例可以达到5∶1左右,与我们实际网络统计的移动互联网下行、上行比例相当,而FDD(频分双工)这一比例约为1.5∶1。相比FDD技术,TDD技术更适用于语音与移动互联网的非对称性业务。根据频谱利用方式,LTE-FDD一个载波需要2X20MHz的频谱带宽,而且这两块等宽频谱必须相隔规定的频距;而TD-LTE一个载波只需要20MHz的频谱带宽。对称的FDD就像城市双行道,不对称更高效的TDD像单行道。城市发展初期,双行道流行;土地资源紧缺时,单行道成为必需。可以说,频谱资源的稀缺就给TD-LTE等高效频谱利用技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何全球各国如此热衷频率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因为其中蕴藏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可以说,移动互联时代,频谱就是生产力。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日前作出的一项经济分析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与无线电频谱相关的产业总产值将达到7.8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例达4.39%。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据!但因涉及巨大利益,频谱的分配与应用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对我国而言,如何撬动频谱的巨大价值,盘活有限的资源,考验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智慧,更多的是运营商破局的勇气与全局的意识。
频谱资源稀缺不是个新问题,但随着移动通信以及由其带动的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增长,特别是公众对高带宽无线业务需求的井喷式爆发,这个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这一最具活力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频谱匮乏与需求巨大的深刻矛盾引发了全球移动通信业高管的高度重视。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数字鸿沟正在消弭,LTE中FDD与TDD制式的融合发展,使得人们距离“一机在手,走遍全球”的梦想越来越近,而要实现这一梦想,频谱资源的充裕分配与协调应用是关键。一项研究显示,到2020年全球频谱需求将达到1600M~1800MHz。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缓解频谱稀缺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正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据了解,中国已于不久前向ITU提交了到2020年需要1684 MHz频谱的需求。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赵厚麟呼吁:“提供所有可能的频谱给运营商来发展LTE。”他表示,原本计划于2016年召开的下届世界无线电大会将提前一年于2015年召开,“动因就是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与频谱资源的稀缺矛盾日益尖锐”。据了解,WRC会议约每4年召开一次,上次会议是在2012年。赵厚麟建议中国政府和企业“抓住WRC-15机会争取更多频谱权益。”他带来的信息进一步说明了移动通信发展对频谱需求的迫切性。频谱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就像土地对于房地产开发商一样,谁掌握的资源越多,谁在未来的市场中就可以大展宏图,稳操胜卷。我国为了支持自主创新的TD-LTE在全球获得极大发展,分配了很大的TDD 频谱资源,仅D频段就有150MHz 带宽,足够每个运营商分得50MHz的带宽 。如果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仍抱着原来的宗旨非FDD不干,这不就白白丢掉多么宝贵的资源呀!我为什么会给他们叫好,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想明白了,不干白不干,既有违国家自主创新的国策,丢掉一个很好的技术体制,又丢掉这么难得的频谱资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今天先利用国家分配的TDD频谱资源把TD-LTE网络建起来,他日还可以申请FDD,拿双份频谱资源,为实施TDD/FDD融合组网奠定牢靠的资源基础。这一着高棋难道不应该为其明智叫好吗?
效法软银盘活小灵通资源
中国联通在2008年电信重组时并入了中国网通,网通又是从
中国电信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天的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都掌握了小灵通PHS的大量网络资源,国家已明文要求PHS在2011年下世,由于种种原因,到今天还有1200多万用户,如何处置?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吧:
2000年,为了竞争,电信运营业拆分改组是正确的;但是以所运营的业务来拆分,让
中国移动专营有市场前景的移动电话,而限制
中国电信只能专营日薄西山的固定电话,违背了“移动超过固定”的规律则是错误的。
在这种监管政策下,2001年便逼出了以无线接入为名的小灵通来打政策擦边球,技术上并不先进的日本数字无绳电话PHS系统像固定电话那样靠单向低廉资费的优势,迅速发展用户,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策略,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再扩展到大城市,最后从北京、上海的郊县侵入市区,终于形成了一个PHS全国网,2003年猛增到近3700万户,2004年接近翻一番,甚至比
中国联通先进的CDMA系统发展用户的速度还快,为那几年固定电话用户的增幅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2006年10月无线市话鼎盛时期曾达到9341.5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的比重为25.2%。2006年底以来移动电话资费降低,小灵通的优势日益丧失,其用户便逐渐流失。年底降到9112.7万户,开始负增长。以后便逐年递减。
2001年初我曾提出采用GSM1800作无线市话的建议,当时分析技术上可行、频率资源充裕、有国内产业支撑、投资回报快、可促使运营业很快成长、可促进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可拉动经济增长。很遗憾当时僵硬的监管政策,认为GSM1800与GSM900同属移动通信范畴,
中国电信是固网运营商不能越雷池一步跨入经营移动通信行列。奇怪的是对同属移动通信范畴的PHS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却美其名为无线接入系统加以默许。就像在竞技场上,优惠
中国移动驾驶“GSM汽车”,却不允许
中国电信驾驶同样的“GSM汽车”来同场竞技,迫使他们只好乘比GSM差多了的“PHS马车”,这样的业务拆分所形成的电信竞争格局公平吗?违背在同一平等环境下竞争的原则,实质是监管部门无视信息经济规律所致的失误。
不妨设想当时如果采纳建议允许
中国电信采用GSM1800经营移动电话,就会有3张GSM全国网,4个运营商,都是采用当时同样先进的2G标准建设同样的移动网络,按同样的资费,在同样的起跑线开始竞争,就不会造成后来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
2009年发放3G牌照之后,
中国电信忙着发展CDMA,
中国联通忙着发展WCDMA,无暇顾及小灵通,到最近
中国联通才开始在山东等省着手小灵通用户的退市,处理PHS网络设施的下电。于是PHS就成了两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是把它当作一个包袱甩掉,还是当作宝贝盘活?如何将鸡肋变为宝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看看日本软银的高招吧。
2010年,软银收购了拥有TDD频谱的PHS运营商Willcom,并于当年6月份以Willcom为基础成立WCP公司,专门负责建设和运营AXGP(Advanced XGP)网络,AXGP网络可以百分之百兼容TD-LTE,软银因此迈入TD-LTE阵营。
2011年,经过慎重选择,软银确定中兴与华为作为两大合作伙伴承建TD-LTE网络。软银的TD-LTE项目一期建设区域主要为福冈、北海道等城市,约2000个基站,由中兴和华为平分,该期项目早已完成。二期合同超过1万个,主要覆盖日本国内22个重点城市,软银计划在2013年3月前实现全日本100%的人口覆盖。
日本的现网情况及需求有别于瑞典和印度的TD-LTE网络建设,是典型的密集城市覆盖场景,人口密度大、高楼林立、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复杂的无线覆盖环境给站点建设、网络优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过日本光纤设施较为领先,早期光纤基础建设时遗留了大量的光纤资源,中兴采用了C-RAN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软银的现网情况对C-RAN作出了概念延伸。
日本著名IT媒体ITmedia在东京和横滨等多个地区,使用NTT DoCoMo、软银、UQ通信、eMobile以及b-mobile各家推出的商用WiFi路由器,对五家运营商的网络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软银TD-LTE网络性能表现最好,eMobile排名第二,其他各家相差不大。
从软银的高招可以给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以启示:换一个思路来看,当年监管政策的失误,花了巨额投资,逼出了一个近一亿用户的PHS全国网,世界上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往往坏事会变成好事,PHS就不是鸡肋而成了有待开发利用的宝藏。
一是PHS与TD-LTE都属时分双工技术体制,具有1880-1920MHz计 40MHz带宽的宝贵频谱资源。
二是PHS与TD-LTE都适于密集城市覆盖场景,小灵通花了上千亿元的投资,经过十年的建设在国内有上百万个基站,那就有100万个站址、100万套天线、100万套电源设施、100万套传输线路,可资开发利用。
三是还有1200万忠诚用户,可以吸引转网。
我为什么会给他们叫好,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想明白了,不干TD-LTE白不干,既有违了国家自主创新的国策,丢掉一个很好的技术体制,又丢掉这么难得的在手的网络资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今天效法软银先把PHS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可以理直气壮地保住40MHz带宽的宝贵频谱资源。又不用花大力气去寻找站址,如果与制造商好好研究,说不定可以把天线、电源与传输大部分利用起来,不就可以大大节约投资吗?如果把这1200万忠诚用户好好引导不就可以很快成为各自的2G/3G用户吗!把鸡肋变为宝藏这一着高招难道不应该为其明智叫好吗?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加油
既然4G发展路线已经决定市区等人口密集、高话务量地区将采用TDD,而这与PHS的网络部署正好吻合,就要只争朝夕,立刻行动,大干快上,效法软银首先挑选PHS网络条件好的几个大中城市开展规模网络试验,还是请中兴与华为作为两大合作伙伴承建TD-LTE网络。运营商具备建网条件,制造商已有成熟经验,两方面精诚合作,就会创造出多快好省建成4G网络的奇迹。通过友好用户的试用,不断优化网络,完善业务,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更多城市的第二期工程,开展商用。三大运营商一起行动,你追我赶,形成一个建设中国4G网络的高潮,将为全球高速建设运营TD-LTE树立一个良好的样板,那将是多么辉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