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手机、互联网等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不法分子采取拨打电话、编发短信等方式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日趋猖獗,他们假冒国家机关、党政要员、企业高管等各类具有监管职能的人员名义,大面积、高频率散布虚假诈骗信息,实施“非接触性”跨区域作案,侵害对象数量巨大、成分复杂,受害人损失严重,成为新型突出犯罪问题。
犯罪群体日益职业化
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往往采取在A地购卡、B地拨打电话、通过C地虚拟号码转移到D地,对E地人群实施诈骗,得手后在F地转账、G地取款等反侦查手段,整个作案过程多区域活动,大跨度流窜。
来自警方的分析表明,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猖獗,时一年发案数达六七百起,但同期破案率不高。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手法不断翻新、诈骗对象不断变化,近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手段日趋科技化。犯罪分子通过邮件、短信、电汇等现代金融及通信技术实施诈骗、获取赃款,犯罪过程中不与被害人直接接触,犯罪的欺骗性、隐蔽性更强。特别是近几年来,犯罪团伙选用跨省市
手机卡异地漫游接打电话,运用短信群发、VOIP电话任意显号、电脑模拟语音提示技术,利用“
一号通”、“小灵通”多重转接业务,使用境外服务器架设诈骗网站,用多重代理或CDMA无线上网技术维护诈骗网页,给群众识别和警方打击带来了难度。
二是作案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侵害对象也不断扩大。犯罪分子一方面不断借鉴外国“先进”犯罪经验,一方面不断翻新诈骗内容和作案手法,从假冒党政要员、企业高管的胁迫型诈骗,到虚构“中奖”、“退费退税”的利诱型诈骗,再到谎称亲友车祸的避险型诈骗,以及官员受贿、生活越轨的恐吓型诈骗,花样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例如,云南最近出现了针对高校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丽江师专5名学生就先后被骗走8044元,罪犯自称是丽江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称因教育改革,1985年后出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可以领取到部分义务教育学费的返还款,要求这些学生携带银行卡并拨打电话XXXX,在ATM机上按电话中一名女子的提示操作,即可收到由国家教育总部发放的义务教育返还款,该校学生高某某、张某某等5名学生按对方提示操作后钱被转到其他账户。
又如,云南一些州市有部分近期内购买新车的车主接到从异地打来的电话,在接通电话后,对方自称是其所购车厂家的会计,告诉车主:现国家有政策,可以享受购车退税,并说出车主部分信息及所购汽车的信息,在取得车主信任后,要求车主到ATM机进行操作,通过ATM机转账的形式骗取各车主银行卡上的现金。
三是犯罪现场流动化。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往往采取在A地购卡、B地拨打电话、通过C地虚拟号码转移到D地,对E地人群实施诈骗,得手后在F地转账、G地取款等反侦查手段,整个作案过程多区域活动,大跨度流窜,犯罪地点不断变化,往往一个案件的侦查涉及若干个省、区、市。警方侦办的一些案件中,一个诈骗团伙的电信痕迹显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犯罪分子即沿京广线流窜往返达四次之多。
四是犯罪群体日益职业化。像“11?30”案件中以公司化运作的犯罪集团日益增多,其组织严密,分投资人、经理人以及操作人等多个层面,与上级实行单线联系。一些诈骗集团还设有专门的办卡组,如果成功诈骗数额较大,就一次性废掉所有卡再重新办理。此类犯罪方法最初由台湾传播到福建、广东等地,随着警方打击力度加大,其犯罪窝点逐步向西部内陆地区蔓延,福建、厦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多个地区都有地域性职业犯罪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