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卡网消息,2014年尤其是下半年,就在日复一日的变态指标强压下落幕了。
手机的发展与运营商的业务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此诞生了合约机,一开始目的很简单,增加用户粘性,捆住高端客户,这种模式伴随
中国移动走过了2G辉煌的时代。
当3G来临,TD-SCDMA要做成绩,要粉饰太平,要遵从国家意志,
中国移动开始对自有渠道进行终端销售干预,全面停止2G手机销售。那时候
中国移动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卖出TD手机,同时为防止竞争对手挖角,对3G终端合约门槛大降,对高端客户的合约购机补贴更加丰厚;很快TD终端大爆发,单核3.5寸安卓智能机价格快速降到199元。不管TD真实用户有多少,起码TD手机卖的还不错,算是让民族标准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2012年智能机普及了,3G网络覆盖也上来了,移动开始琢磨着在流量激发上搞点事做做,指标一下,开始考核软件下载率了,以前卖个手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代,变成了营业员跟客户磨磨唧唧插科打诨,打着满意服务的旗号,一边跟用户拉着家常,一边往客户手机里狂下软件。
时间到了2013年,4G网络开始没日没夜的建设,4G终端也慢慢崭露头角。各终端产商在3G时代跟着移动树大好乘凉,一看移动4G的气势,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快速转型,出产品。以前在3G初期当顶梁柱的MIFI和数据卡在4G时代生命周期极短,很快营业厅被各种各样的4G手机塞的满满当当。
在4G时代发了狠要抢跑的
中国移动,终端和网络都快速跟进了,接下来要赶着用户进网了。自有和核心渠道一夜之间下撤所有3G宣传,3G手机全部撤柜,停止话费补贴。印象最深的是三星N9008,一代机皇9月首发,月底铺货,12月就全部撤柜,开卖它的4G版N9008V,生命周期3个月不到。
2014年其他兄弟省公司捷报不断,4G用户发展了多少多少,4G基站建设了多少多少,4G手机卖了多少多少,全国的省分都坐不住了,层层加码,4G必须大干快上,用户必须快速进网,而且要有效真实的用户。
移动祭起KPI大旗,维系指标强势落下:在自有渠道购买4G手机,必须换卡,必须开通4G资费,终端必须激活(在4G下产生xxM流量)。在社会渠道,三个指标变成了酬金的全部考核部分。于是客户掏钱买手机,永远告别了钱货两清再无纠缠的历史,营业员开始纠结你的手机要给谁用,要开流量,要换卡,要下载一堆软件。异地用户和异网用户不再是销售对象,任你嘴巴说干,也只能换来一句职业性的:对不起,这个手机真的不能卖。
2015年集团公司考核方式变更,更加注重经营效益,体现在一线就是有效和贡献。也就意味着很快将不再考核你能卖多少手机,变成了你卖出去的手机给
中国移动做了多少贡献,是不是贡献了4G用户,是不是贡献了流量,是不是贡献了高A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