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1月14日早间消息(桑菊)三年磨一剑,今朝显锋芒。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齐备的前提下,经过三年多的布局建设,
中国联通在企业信息化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初步实现了“一个集团一副面孔”的目标战略。
今天,在全面拥抱互联网、全面拥抱电子商务和全面拥抱云计算的整体构想下,
中国联通信息化部门完成了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规划。在这个两纵三横的核心架构下,
中国联通将会解决信息系统瓶颈,构建以数据为核心,依托云计算技术实现集中一体化的IT柔性支撑架构。
在这个名为U-Cloud平台下,
中国联通将实现平台加应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会更加关注平台、关注应用、弱化系统概念。按照联通的路线图,U-Cloud在月底可将会进入整体平台测试阶段。
云管端协同:突出集中化需求
从
中国联通信息化系统U—Cloud的架构来看,采用了传统运营商的建设思路,走云管端协同发展之路。
在云端,将集中提供平台化数据及应用服务,实现底层计算存储资源池化和弹性承载,实现数据中心基地化装载及配套保障;在管方面,主要提供泛在接入和信息传输能力,保障数据及应用服务流上下通达;在终端层面,使得内外用户通过多种终端接入统一U—Cloud门户获取数据及应用服务,终端要标准化、一体化、安全化的管理,要实现端到端的信息化服务支撑和安全流程。
据
中国联通信息化部总经理柳博亮介绍,U—Cloud与现在业界普遍的云平台在技术实现方式上没有太多的差异,只是更加关注集中化所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其实,早在2010年,
中国联通就在内部进行了一场大讨论,要不要走集中化的道路,如何去走集中化的道路。一开始有很多人并不看好,有很多的质疑,但最近两年批评的声音少了很多。
其实,我们并不难理解质疑之所在。数据大集中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难点在于能不能进行集中。银行业是数据大集中的典范,但电信行业的应用特点和银行业存在显著差异,电信业这种“跨地域、跨产品、跨服务”的集中难度更大。
在柳博亮看来,
中国联通的数据大集中之路面临着五大挑战:大用户量下的集中系统的处理能力,如何快速实现对市场变化需求的响应,支撑业务运营的可靠性,与个性化业务的支持能力以及集中环境下的运维体系。“关键是处理能力和可靠性问题,这也是我们选择云计算技术的关键所在。在可靠性方面,是选择两地三中心还是区域性中心也需要考虑,就是区域性中心也有上亿用户量,还是面临着处理能力的问题。”
U-Cloud有序推进:坚持顶层设计
对于联通这样拥有庞大IT资产,且又与业务相关度极高,在进行云平台建设上必须要有着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强大的执行能力。如何在坚持顶层设计的同时,利用云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持续优化IT服务?在项目具体推进中,
中国联通CU—IT又有哪些原则呢?
首先是标准化原则:集团统一编制规划,统一制订规范,面向应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包括组建接口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资源供给标准化、应用流程标准化、调用接口标准化。
其次是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管控原则:
中国联通在U-Cloud的系统设计阶段,认真分析了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供应链可能会发生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因为从企业的角度看,云计算不应该有更多的平台,而传统的供应商都是面向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随着平台加应用这种模式的实现,那么传统的供应商很难找到一家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满足
中国联通的解决方案。
如何保证平台的对企业和应用的灵活支撑,如何实现资源统一调配全网共享,如何实现服务化与敏捷性原则也是联通关注的重点。但成本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块,
中国联通也提出了坚持成本最小化原则。
当然,CU-IT和U-Cloud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工程。在今年7月份,
中国联通采用云架构的门户系统已经上线,到今年底能够推广到全国,最终实现全国一套门户系统。在大ERP的建设方面,联通也重点实现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预算管理,面向业务活动的成本管理等应用在U-Cloud云平台上的落地。
在云桌面方面,联通目前覆盖了26个省,主要是以营业厅、客服、办公、IT运维四个场景部署了虚拟终端,到今年底应该能达到2.4万台,明年的规模可能会更大。
标签:U-Cloud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