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 3月29日评论(岳明)很难相信,一个产业链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09年左右,在多方面原因共同催动下,
中国移动开始对于WLAN提出了很高的目标期望,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集采与建设,催生出来了一个独特的产业链—电信级WLAN。
在巨额集采的诱惑下,各色人等拍马杀入,一场战在所难免,甚至在某次集采中入围的厂商达到了匪夷所思的20家。但这样的疯狂没有持续多久,伴随着
中国移动整体战略的调整,狂欢盛宴戛然而止。
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WLAN集采中,规模已经从上百万台AP缩减为6.6万台,中标厂商也从一众企业转变为华三和锐捷这两家传统WLAN优势厂商。华三属于强势回归,而锐捷则是连续第三次高份额中标。
没有选择的选择
2008年,监管部门对电信运营商进行了重组,中国铁通在剥离了专网业务之后被整体划归
中国移动。同时,作为全球的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还承担起了推动TD-SCDMA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重任。
虽然TD-SCDMA抢跑了一段时间,但TD-SCDMA的产业链依然较WCDMA/CDMA2000为弱,无论是在网络性能还是终端支持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就导致了,
中国移动在面临用户日益膨胀的移动互联需求时,没有多好的应对和反制措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高端用户投入联通和电信的怀抱。
除了用各种手段加速催熟TD-SCDMA和尚在襁褓中的TD-LTE外,
中国移动似乎办法不多,直到电信级WLAN的“横空出世”。在此之前,WLAN在家庭和企业级用户中,有着非常广泛的部署,几乎所有的笔记本电脑都支持,部分手机也可以支持(当时智能机很少)。是否可以将WLAN进行改良,增加部分电信级的特性,让它来满足终端用户的移动需求呢,既能提升用户体验,又能减轻对TD-SCDMA网络的压力呢?
想做就做,并不仅仅因为
中国移动是土豪不差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当时的选择也的确帮助
中国移动走过了一段困难时期。据
中国移动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期内无线上网业务流量同比增长129%。其中,WLAN吸收流量为6686亿MB,约占全部流量的四分之三,有效发挥了低成本流量承载的优势。
可以选择的集采
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资本开支,使得
中国移动在整个产业链中一呼百应。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很多场合都释放出了对于WLAN的高度关注,这也就引起了下游众多设备提供商的关注。不仅仅是华三、锐捷这样传统的WLAN厂商,包括中兴、华为这样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也开始参与进来,但更有意思的是,
中国移动的集采还催生了很多类似于弘浩明传、傲天动联这样的专职玩家。
对于高达百万台AP的2012年集采,每个人都是志在必得,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
这次集采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虽然入围的厂商数量从原来的近20家缩减到10家。但诸如H3C、智达康等WLAN品牌厂商并未入围,传统电信级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也未列其中。这个现象的背后,正是因为WLAN集采价格比重过高,甚至出现了唯价格论的极端情况,而这些出局的厂商已为
中国移动提供多年运维服务,意外出局给中移后期的网络部署运维和用户感知保障,乃至整个WLAN发展也带来了极大困扰。
众所周知,集采的原本目的是要通过集团统一采购设备从而节省各个分公司多次采购以及采购设备的价格、质量、服务等不统一所带来的成本。但一味压低设备价格必然会造成产品质量、服务的下降,从而使集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初衷,也给后期的网络部署运维乃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隐患。
转瞬即逝的玩家
正如上文所言,在
中国移动的这轮运动中,诞生了诸如弘浩明传、傲天动联等好几家专业玩家。但随着中移对于WLAN的态度大转变,特别是2012年集采的搁浅,这些厂商开始了艰难度日。
如果说招标搁浅对于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来说,是打消积极性,就算没有WLAN份额供给,也有其他业务可以作为生计。但是对于这些专业厂商来说,更像一种致命伤害,士气和业绩将遭遇双重冲击。
以傲天动联为例,自运营商停止大规模集采后,市场状况受到较大挤压,被迫向企业网市场转型,成立了主做商业Wi-Fi运营的深圳禅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方向为商业WiFi建设、运维、产品开发,商业WiFi广告等。不过,该公司市场份额很小,卖身天融信也成为傲天动联最终的结局。
在笔者看来,傲天动联是一家在技术和产品上非常有底蕴的公司;在当时中移动的招标中,有不少厂商选择的就是OEM傲天动联的产品,其最终结令人不禁唏嘘。弘浩明传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笔者登陆其官网发现,已经基本停止了更新。在公司动态栏目中,最后一篇更新的文章还是停留在2012年9月份。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
中国移动对自身战略进行调整,这无可厚非,但作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和负责任的央企,的确也是应该考虑产业链下游供应商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
电信级WLAN何去何从
当然,WLAN作为一个适合于企业/家庭这种应用场景的无线技术,被用于电信市场,的确是面临很多技术难题,比如认证、收费和用户体验等。但对于产业链来讲,这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难题。
对于电信级WLAN而言,真正的难题是商业模式?当TD-SCDMA跨越了最初的裂谷,当TD-LTE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速的走到台前,当全业务市场进入中移高层的视线之后,WLAN又当何去何从呢?其实,同样的问题不仅仅是
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和
中国联通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所提供的数据,截至到2015年9月份,三大运营商AP数量为595.8万个。但除了
中国电信之外,
中国移动和
中国联通都停止了规模扩建,
中国移动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并不难理解。当时,运营商大规模建设WiFi的主要原因就是流量分流,因为3G网络很难完全满足移动流量的需求,但在4G时代,网络已经不再是问题,运营商想法设法要做的反而是继续提升4G网络的利用效率。同时,WiFi网络的用户体验也较3G/4G要差很多,而且商用模式也不明确。
在国外运营商市场,WiFi的情况和国内差不太多,现在主要是弥补LTE室内覆盖的不足,增加用户粘性。以美国三大运营商以及英国EE为例,他们都推出了WiFi Calling的服务,实现和VoLTE的无缝切换。但在笔者看来,WiFi Calling在国内的规模部署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孕育。
当然,WiFi与蜂窝网的融合在加快,从接入融合逐渐演变为基于LTE-U、LAA和LWA等形式的深度融合。从整体情况来看,运营商基本放弃了通过WiFi向用户收费的盈利模式,而且随着LTE的广泛部署与商用,WiFi的分流作用也在减弱,如何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巩固授权频段地位可能会成为运营商考虑的重点。
运营商们也在进行调整,以
中国电信的爱WiFi为例,其开始将WiFi业务定位由固网延伸、移动分流向价值经营转变,由前向经营为主向后向经营转变,由各省分散运营向集约运营转变;统一业务名称为“爱WiFi”,积极对外开展销售与合作;将WiFi网络打造为
中国电信的“第四张网络”。
作为电信级WLAN故事的主角,
中国移动也在快速调整,不再过于关注设备和网络,而是从业务和应用场景角度入手,从粗放建设向精品工程转型、从大众WLAN向集客WLAN转型,精品工程和集客WLAN更需要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与产品。WLAN不再是单纯的网络,而是面向用户业务应用的一种管道。
写在最后的话:
有人可能说,电信级WLAN是个彻头彻脑的伪命题,WLAN生而为牛,但却硬让它做马,一番梳妆打扮,到最终却是不伦不类。运营商耗费了大笔投资,设备厂商们也没赚几个钱。
但需要说的是,
中国移动WLAN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是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它发挥出了应用的作用,帮助中移度过了艰难岁月。在这件事情上,谁都不会是谁的谁,谁都无法预知未来,世间情,冷暖自知。